🏆️「一O七年度花蓮溪砂荖堤段河川環境改善工程」🏆️
一、 工程概述及特色
(一) 工程概述
1. 砂荖堤段河川環境營造計3,029公尺。
2. 大同堤段高灘地營造約12公頃。
(二) 工程特色
1. 花蓮溪砂荖堤段
►水與安全及水與環境
►水環境建設主軸(前瞻)
►就地取材-疏濬主流、固堤、覆土植生
✧塊石基腳-營造濱水植物
✧植生護坡
►結合在地文化-多樣化堤頂、後坡佈設
✧柔性步道
✧原民圖騰
✧植栽綠化
✧湧泉生態池
✧連結自行車道
2. 花蓮溪大同堤段
►水環境建設主軸(前瞻)
►水與安全
►既有低水護岸設施
►穩定左原岸高灘地
►水與環境
✧保留既有多樣濱水生態環境
✧營造青青草原休憩生態空間
✧導入在地文化-太陽廣場
✧串聯原民活動
✧創造放牧附加價值
二、 工程創新、挑戰及周延性
(一) 創新
1. 導入在地文化,於設計階段時與在地原民部落耆老訪談,將原民圖騰、圖徽及傳說等融入設計內。
2. 與當地學校配合,以提供獎學金方式,鼓勵學生創作原民圖案,透過競圖方式取佳作數幅,繪製於堤頂意象處,推廣在地原民文化。
3. 堤頂採用本工程所創預鑄三角形木紋板搭配6分石,排列原住民的圖騰,該工法除施工快速具透水性,亦可豐富了原堤防之單調性。
4. 利用樹銀行理念,移植工區內受影響區段之既有喬木,做為本工程或後續工程之植栽,另以河濱綠護坦理念保存前坡現況植生,除抗沖蝕外亦可維持河濱生態。
5. 利用在地塊石鋪於路緣邊取代傳統安全墩,除具安全墩功能並減少水泥用量外亦能與周遭自然景觀融合。
(二) 周延性
1. 防汛路之建置可串接當地知名景點如花蓮糖廠、拉索艾源泉及大富森林園區引進觀光人潮提升觀光產業。
2. 利用畸零地設置之湧泉生態池種植及放養當地原生動、植物,營造豐富的水域空間,並提供適當的休憩及駐足場所。
3. 拜訪附近部落耆老了解關於當地原民文化、相關傳說及故事,將其融入設計理念中。
4. 將生態廊道理念納入工程,堤後坡側溝除採透水性及多孔隙設計外,另適當距離亦設置1:4~1:10緩草坡。
5. 保留工區內不受影響之喬木,施工時並維護原有喬木,可節省公帑及延續喬木生長。
(三) 挑戰性
1. 工區位處馬太鞍濕地,鄰近亦有拉索艾等湧泉,設計階段便調查及蒐集工區地文及水文等資料,利用工區之畸零地,成功營造湧泉生態池。
2. 本工程為節能減碳減少混凝土用量,利用鄰近河道整理之大塊石於堤前坡,替代傳統以混凝土異型塊,以減緩河道整理之覆土方流失,有關大塊石之施工及排列方式攸關其受洪水沖擊之穩定度,需開發利用特殊之夾具及具經驗之技術人員相互配合,本工項完成後間曾受洪水沖擊,退水後檢視無受損。
三、 工程優良事蹟及顯著效益
1. 水利署工程督導成績甲等,推薦參加經濟部優質獎評選。
2. 經濟部針對本工程進行施工查核,查核成績榮獲近年最高分89分。
3. 榮獲經濟部公共工程優質獎第一名,施工品質獲得肯定。
4. 本工程大同堤段青青草原工區完工後,已提供原住民部落辦理捕魚祭及射箭比賽等活動,亦提供當地居民舉行相關祭典及慶典,獲在地居民、部落及民意代表好評。